中新网南京9月30日电(记者 高萌 葛勇)江苏,通江达海,水网布满。长江横贯东西,运河纵穿南北,太湖洪泽湖如明珠镶嵌……水,是江苏重要的天然禀赋,更是江苏“依水而生、缘水而兴、因水而美”的精力根脉。近来,记者跟从2025“把高昂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江苏,实地探寻“水韵江苏”治水兴水、走出人水调和美好路的故事。
65岁的天然拍摄师范明兴奋地把望远镜让给记者看。那是一只黑卷尾,飞起来灵动而潇洒,“它是湿地依靠鸟,喜爱生态好、有水的当地。”范明说。
这是记者在江苏句容赤山湖时遇见的一幕。这片飞鸟聚集、环境优美的湿地,归于一处有着1700多年前史的灌溉工程。就在不久之前,一个好消息传来: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当选2025年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
视频:高昂篇章丨打卡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距今1700多年前史来历:我国新闻网
“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的‘活化石’。”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遗团队负责人、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菁教授感叹。
针对句容“丘圩并存”的地形,古人发明了“圩区筑湖,丘陵区建坝”的综合办理理念,规划了“两层蓄水,双向进水”的共同工程结构,其科学理念至今仍在灌溉、防洪中发挥着根底效果。
句容市水利局党委委员、工作室主任张雨路介绍,赤山湖灌溉工程触及的湖长制、堰长制、生态红线等规划理念,也一脉相承连续至今,构成跨过时空的照应。
现在的赤山湖,不只是秦淮河上游重要的防洪调蓄纽带,更已成为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乐土。多年来,通过退渔还湿、地形重塑、植被康复与重建等,赤山湖的水质得以改进,重建了湿地ECO,成为秦淮河流域秋冬时节鸟类最主要的栖居区。
黄昏时分,倒映着橘粉色晚霞的湖水悄悄拍打着岸边,汩汩的水声和着远远近近的鸟啼与虫鸣。“管起来今后,水清了,鱼多了,草更茂盛了,鸟天然就来了。”范明和记者说,一些退渔还湿的旧鱼塘还被改造成了专门的鸟类维护区,他在赤山湖观鸟经常常有新发现、新惊喜。
从赤山湖驱车向东南100多公里,便抵达太湖畔的宜兴,再换乘摆渡船,一路向太湖深处驶去。风雨中,一座由五艘功用船组成、繁忙作业的钢铁堡垒逐步闪现,它便是“太湖之光”清淤作业渠道。
中交天航局华东公司太湖项目部副经理辛永涛还记得,几年前刚刚来到太湖时,“还能看到许多蓝藻,滋味也难闻。”
办理蓝藻,正是太湖底泥清淤的重要意图。太湖湖区地形低平,湖底易堆积泥沙并构成许多淤泥。有了淤泥供给的氮磷等营养,蓝藻就会趁机粗野成长,污染太湖水质,危及周边居民饮水安全。
近来全面投入到正常的运用中的“太湖之光”清淤作业渠道,便是太湖清淤的一艘“超级航母”。它是我国自主研制、国际创始的绿色智能一体化清淤配备,日均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,相当于填满3.2个规范游泳池。
视频:看望太湖生态清淤“太湖之光”作业渠道 看护一湖碧波来历:我国新闻网
清淤船将绞吸头伸入湖底,精准剥离淤泥,再通过管道把泥浆送至筛分调理船“太湖之光一号”。“淤泥通过双层筛网过滤掉杂质,再投进絮凝剂进一步提纯,终究淤泥变成泥饼。”辛永涛介绍。
随后,在二、三号船的压滤体系中完成泥水别离,泥饼通过皮带机送至驳船,转运至70公里外的矿坑填埋。压出的尾水则经由专用处理船净化,水质安稳到达地表湖库Ⅲ类规范,直排入湖,趁热打铁。
“太湖之光”不只做到了淤泥不占地、余水不上岸,还完成了清淤进程全要素才智管控。现在,坐在集控中心,一人即可监控五条船的悉数设备,“遇上飓风天也不必罢工,在岸边就能长途监控。”辛永涛说。
辛永涛和记者说,通过几年的清淤和办理,现在从梅梁湖到宜兴水域,蓝藻数量显着下降,“太湖清淤对蓝藻的效果是十分直接的。”
“太湖美,美就美在太湖水,水上有白帆,水下有红菱,水边芦苇青,水底鱼虾肥……”2024年,太湖水质全面到达Ⅲ类,这是太湖湖体水质30年来初次到达杰出湖泊水平,完成前史性打破。
西起太湖瓜泾口,穿京杭大运河至苏沪接壤,全长60多公里的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进度已通过半。
作为太湖行洪的重要河流,通过整治的吴淞江,将添加太湖洪水的外排通道,进步太湖流域的防洪排涝才能,一起对改进区域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条件有重要效果。
走在昆山花桥镇吴淞江岸,江风吹过,满目绿意,一片绿洲公园沿江而建,环境迷人。
昆山市水务工程建造办理处主任张志刚和记者说,他们要打造一条集“水安全、水生态、水经济、水日子”于一体的美好廊道。脚下的这条防汛路途,一起也成为了一条景象步道,本来僵硬的水泥护坡改成了绿洲公园和亲水渠道,让周边居民在家门口收成美好感。
“几年前这儿仍是杂草丛,咱们还来这儿打芦苇叶包粽子呢。后来这儿完成了改造,环境很好,好多人晚上来这儿跑步。”周边居民张女士和记者说。
对城乡居民来说,江河的综合办理带来了更好的人居环境;而终年以船为家的渔民,在长江大维护的大布景下,也完成了从“水上漂”到“岸上居”的跨过式改变。
走进邵伯湖畔的扬州方巷镇沿湖村,路途整齐,广场开阔,乡民的二层小楼齐齐整整,伪装配套设备一应俱全,很难把这儿看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村庄。更难幻想的是,十几年前,这儿仍是渔网布满、外人路过都捂着鼻子走的“渔花子村”。
沿湖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德宝告知记者,长江禁渔方针施行后,村里为让渔民休养生息作出了许多尽力:施行乡民自治,让此前与社会交往交融偏少的渔民有归属感、有凝聚力;填塘整地,统一规划建造,2023年全村400多户渔民已悉数住进新房;乡民们上岸不离水,而是换了一种方法“靠水吃水”,转向了文旅工业。
散步沿湖村,处处能够感受到渔家文明的气味,咖啡店的吊灯是倒过来的渔船形状;文创商铺的莲蓬、莲子、芡实等被做成装饰品;“渔家民宿”让游客在湖景房仰视星空,享用渔村的安静与治好……
上一年,沿湖村招待游客超30万人次,伪装工业产量打破3000万元,从前的“捕鱼村”,现在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“网红村”。
沿湖村的蜕变,不只是长江大维护下渔民上岸、村庄复兴的缩影,更印证了“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”的深入内在。
从赤山湖灌溉工程的量体裁衣、调和共生,到“太湖之光”的科技治水,从吴淞江岸的美好廊道,到沿湖村的文旅开展,一路的实地看望令人深入感受到,江苏的治水实践并非单一的传统方法,而是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办理的体系工程,深入诠释着“人水调和”的办理才智。一泓清水,正在成为滋补民生、润泽生态、驱动开展的美好之源。(完)
